ACCA考试中的P3《商业分析》是一门需要踏踏实实运用模型写分析的ACCA考试科目,对于很多中国考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今天财经梦ACCA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考经分享是一位学员意外取得P3高分的故事,为啥说“意外”呢?因为真的完全在她意料之外!

  记得考完P3真的为自己能不能过捏了一把汗。3选2选了Q4,战略漂移的定义完全没印象自己瞎掰,最后一问只写了一半;最后做的Q1最后一问决策树,一直没读懂题意,最后十分钟才搞明白匆匆忙忙写了点东西就交上去了。所以最后拿了82分真的是意料之外,我至今仍不敢相信。下面几点是我觉得可能对大家有帮助的地方[ACCA报名]:

  用案例理解模型

  P3是典型的“水”的科目,作为典型的中国考生,我是比较害怕这类科目的。一开始学P3,我就知道这门课不能通过刷题来解决,各种高大上的模型自学或是硬背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所以在财经梦的课堂上每次讲案例讲真题来分析模型的时候,我都会很投入,也会适当的把分析要点记下来,会去思考整个模型的逻辑。然后遇到新的案例(题目)需要用讲过的这种模型分析时,我就会尝试用我自己理解的逻辑去分析,再对比的分析结果。有时候自己分析的结果跟答案的差异很大,会跟同学交流,也会跑去问,把自己的理解去跟说一次,看看自己的分析是否可行。后来发现,其实,ACCA P3真的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在正确理解模型的基础下把自己的合理分析写出来就可以了。

  这样“折腾”一轮,其实对各种模型,尤其课堂重点讲的模型都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一步对我而言很重要,这也是让我在之后的一个月ACCA备考中只花20%时间在P3的原因。

  适当练习

  当时布置作业时我一脸的不愿意,最终也没完成要求的量。题目虽然做得少,但做过的几道题目却真的是认真地去思考和完成的。我做题的目的在于掌握重点模型和熟悉答题技巧,所以选择的题目都是最最基础的模型(例如波特五力、PESTEL、SAF……),基本做过一次的模型就不再做。一开始做题我没有追求速度,会读完题后思考答题的角度,然后尽可能完善地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当然,这样做比较费时,能做多少就要是个人情况而定了。

  练习答题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格式和规范。比如我的习惯是每个观点大约3行来阐述、每个问用大标题小标题来清晰的表达、使用模型的时候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引入和总结……这些professional marks其实注意一下就能拿到,但往往会被很多人忽略。

  看题

  最后的一个月,基本被看财经梦的P7 ACCA和P2刷题占据了。前后大约5天的时间是留给P3的。5天做题是不可能做完的。幸好P3给我们总结了每一个模型对应哪些往年真题的一份清单。我就以模型为主线,重要的、概率高的模型就把往年题目都看一遍;上一次刚考过的有印象的就不看、不熟悉的就看1-2题;剩余部分就看自己熟悉程度来决定。因为一个模型的题目集中来看,可以比较快的找到分析的思路。例如culture web这个模型,我一开始看题分析的时候觉得很难,6个维度都很抽象,很难界定,但几道题看下来很快就清晰了,一般哪些切入点属于routine,哪些切入点多归为story。

  因为时间有限,我也有些“偷工减料”,比如一个模型可能有5道题目,那前3道可能看完题目稍作思考就直接看答案。看答案我也只挑重点看,毕竟考官的答案详尽程度都可以作为教科书了。基本我只划出观点句,如果有比较难理解的再看解释。然后剩下的2道题就是考前再看用来“保温”的,这2道题可能就会自己在脑海中构思一下答案的框架再看考官答案。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会根据时间和自己的感觉来适当调整复习的一些方法和策略来提高效率。

  看题其实还可以练习我们的阅读速度,虽然写这一部分我练得很少,但看的部分还是练得比较多的,尤其到后期,我会掐着时间看题,让自己在压力的情况下摘取有效信息。一开始很吃力,既要快又要找准点去分析,但慢慢练习多了还是有提高的。

  时间管理

  P3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写的内容特别多,想要在3个小时内写完难度真的很大。但我从第一次参加统考就一直遵循时间分配原则。一道25分的题目,我会掐着时间做,尽量在45分钟左右完成,这样才有可能在3小时内写完所有题目。所以当时Q4最后一问因为知识点模糊,但时间已到,我写了上半问后就果断开始做Q1了。这样下来,虽然有不会做的地方,但整套卷子我把会做的都写上了,这样得分率就提高了。这些都是很浅显的道理,但还是很多人会忽略。

就这样,我通过了ACCA考试,希望我的一些ACCA考试经验能对大家多少有些帮助。